|
|
毕业,拿什么来做“资本” |
师大校园里流行这么一句话:中文政教,吃饭睡觉。多数人都认定师范类文史专业的学习着实轻松,尤其是中文系。似乎是专业的特性,中文系也的确自由浪漫。在这里,没有太多的学习压力,有的则是与文学近距离接触,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学习生活。因此,与外系氛围的强烈反差,以及他们投来的艳羡目光,理所当然地助长了中文系狂妄自大的气焰。 然而,三年后的今天,绝大多数人开始面临一个不小的危机:毕业了,我们要拿什么来做“资本”?这是一个严肃的生存问题。三年来,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忧患意识呢?除了那少部分优秀分子,对剩下的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,留在象牙塔里的第四年就成了“艰难跋涉”的时期。有一个道理大家都明白:量变的积累必然产生质变。关键是,如何创造时机来促成这一个飞跃的产生,这就是让多数人头疼的症结所在。于是,在这紧要关头,每个人对“时机”都虎视眈眈。随大势所趋,考研热是怎样的轰轰烈烈自不足为奇,兼做数份家教来打发时光,更是被推崇为既不失传统又颇时尚的举措。另外,这一阶段也有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一些企事业单位,试图搜索兼职的可能性。事实上,不管眼下是否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,对将来的感想只有两个字:茫然。而这种茫然激发出来的原生态就是“头脑发热”,故会产生一种错觉,以为跟着大伙儿赶潮流就是抓住“时机”,殊不知这样的干劲最终会导致一种麻木。 归结中文系许多同学的心迹透露,大家之所以这样狂热地赶潮流,是因为犯了一个共同的毛病,那就是严重缺乏安全感。许多人都希望在毕业这一年要有所造化,对此固然无可非议,而现实是,我们虽已掌握了相当程度的理论基础,也力所能及获得了一些验证个人能力的“硬件”,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实践能力,这一点已足够成为致命的打击。莫说中文系出来的人是何等的狂妄,这种表现实为文学熏陶的理想成果,故我们不应偏激地指责它的种种不是,我们该明白的是:缺乏实践的理想是一堆不堪一击的泡影。所以,对大部分人而言,危机感的产生就伴随着缺乏安全感的迹象,既为前途奔忙又不知自己的落脚点在何处。按世俗的观念,师范类的毕业生大可高枕无忧,而目前的就业形势早就把师范生的"高枕"踢到九霄云外,何况我们所修的是中文专业,更何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将来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。故潜在的危机一旦爆发出来,就一发不可收拾。 其实,我们既然处于这种现状,找准自己的定位应该首当其冲。假如你不具备考研的条件,你还执着地为考研努力,那就意味着你在浪费精力等等宝贵的资源;假如你不具备当教师的素质,你还无动于衷于眼前的形势,那就是对自己极端不负责任;假如你想跨进企事业的门槛,不尝试了解企业文化并为之实践,你就永远只能站在这个门槛之外徘徊。其次,要有自信。我们的优越感在于我们对事情的处理及人际交往有较高的悟性,假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在将要面临的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,我们也具备足够的潜能去接触并掌握新的理念。再次,要学会承受挫折。无论做何种选择,我们都要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,并要有持久的耐性,尝试重新站起来。最后,要有敢想、敢做、敢当的魄力。适当地挥洒“狂妄”并不代表你会自大,相反却能展示你个人独到的见解,只有具备一定的冲劲,你才能脱颖而出,但切记勿骄、勿躁,而要谦虚、谨慎、上进。 总之,面临毕业,选择无愧,摆正心态,该属于我们的“资本”一个也少不了。 |
|
加入时间:2004-4-1 9:33:31
|
|
|